当前报道:“考公”这么卷,原来由来已久?

2023-03-03 10:58:11 来源:教育之星

上周,很多人参加了2023年公务员招录考试笔试多省联考,各地报名考生总数超过500万,最大竞争比达60:1,平均竞争比超30:1。

大家纷纷感慨,现在考公也太卷太难了吧!其实,古代“考公”也很卷哦,一起感受一下。

古人“考公”上岸名场面


(资料图)

大唐,贞元十二年,春花正盛,春风拂槛,又是放榜的日子。

一个中年落拓的举子,挤在人群里,伸着脑袋,拼命寻找着自己的名字,一字一句,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。

最终,他在那张昭示着自己人生命运的榜单上,找到了自己的名字:孟郊!

对,就是那个写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的孟郊。

此时,他已经四十六岁,这是参加第四次参加“国考”,最终上岸。他激动,他疯狂,他高喊着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!

700多年后,孟郊的这个名场面再次被复制,甚至比他还要夸张,复制他的人,真疯了!没错,这个名场面叫——范进中举。

那么,为什么古人考公一上岸,会这么疯狂呢?

因为“考公”这个机会来之不易,且几乎是古代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。

在隋唐以前,出身寒门的人想都不敢想能有做官的机会,之前举孝廉选拔官员的方法水分很大,大多数还是受门第影响。

隋文帝杨坚上位后,开始有意打压大家族的势力,决定从民间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,充实国家人才库。于是,科举考试便诞生了。

那些参加“考公”的名人们

除了刚才说的参加过四次考试、46岁才进士及第的孟郊。

再比如诗圣杜甫,也是参加了两次考试,将近四十岁,还是因为《三大礼赋》,得到玄宗赏识,才得了个“参列选序”资格,等候吏部分配。结果工作没等来,却等来了安史之乱。

《舞千年》节目中的杜甫

再比如另外一个姓孟的,孟浩然,就是“梦里花落知多少”的那位,考到了39岁都未中。后来到王维家里玩,碰上唐玄宗来串门。孟浩然一看机会来了,立刻当场朗诵了新作《岁暮归南山》,里面有句“不才明主弃”,马屁拍到了马腿上。

玄宗一愣,你谁呀,我什么时候弃你了?既然你要归山,那就归吧。于是,孟浩然一辈子都没有当官,真的归隐田园。

孟浩然画像

唐代选拔人才,除了科举,还有一种投献。即拿着自己的作品,找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大佬举荐。

比如白居易初入长安,为了增加中举几率,便去拜访了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,结果被怼了一句“长安居,大不易”。当然,最后白居易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长安居,很易。

河南省洛阳市白园白居易雕像

再比如王维。王维这个人很佛系,但初入长安的时候,还没有佛起来,有点儿患失患得。

当时,他听说大才子张九皋跟他一起考试,并拿到了太平公主的推荐信,便有些不自信了。他便去找到岐王,然后以一曲《郁轮袍》征服了受宠的玉真公主,得到大力推荐,最终被点了状元。

甘肃敦煌阳关景区王维雕像

杜牧就更牛了,凭着一篇《阿房宫赋》,征服了文坛大佬吴武陵,直接“忽悠”主考官崔郾将杜牧定为状元。

崔郾虽然也很欣赏杜牧的文采,但听说杜牧为人风流、喜欢沾花惹草,最终点了他为第五名,定了原来的第一名韦筹为状元。

江苏省南京市江南贡院(中国科举博物馆):杜牧雕像

古代的“考公”都考什么

对于中国古代的出身中下层的阶级来说,参加科举,是对于他们来说最容易进入统治阶级的一个途径。所以说,对于绝大多数寒门读书人而言,科举,就是改变命运的直接途径。

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真正成型于唐朝,且之后各朝的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。

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明法(法律)、明字(文字)、明算(算学)等等。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。元、明、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。清袭明制,但也开过特制(特别科),如博学鸿词科、翻译科等。

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,明经,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。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,唐朝主要有时务策(策问)、墨义、口试、贴经、诗赋等,宋朝主要是经义、策问、诗赋等,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。

过于漫长的考试流程

与现代的笔试——面试的流程相比,古代的考试流程要复杂得多。

以明清的科举制度为例,要想真正做到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朝看尽长安花”,需要参加多个阶段的考试。

第一个阶段是“童试”,这是科举的最初一级,也是通过率最高的一级。由县府两级举办的基本测试,通过率相对较高。如果通过了童试,则证明考生有着不错的学习能力,可以参加下一级的考试了。

第二个阶段则是“院试”,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入学考试,通过了府试即可成为秀才。院试一般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举行,多为三年两试。

第三个阶段为“乡试”。当你成功考中了秀才之后,就可以去参加乡试了,乡试考中即为举人。乡试一般为省级考试,通常来说每三年举行一次。只有通过了乡试,才能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。

当你成为举人之后,就可以参加下个阶段——“会试”了。会试通常在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办,因在春天举行,故也称春闱。而会试,也是决定着你能不能顺利及第成为进士的关键。

在会试之后,就会进入“殿试”的环节。一般来说,殿试只进行排名,换言之,进了殿试的都是有工作的了,而具体工作分配好不好,就要看你的殿试表现了。

江苏省南京市江南贡院(中国科举博物馆):云南武乡试外场成绩记录册

古代考公的“报录比”

如此漫长的考试流程,和如此庞大的报名人群,也造就了古代考公的悬殊的“报录比”。

以明朝为例,明朝的秀才录取率大概在10%左右,而举人的录取率则在4%左右。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,就高兴得发疯了吧?

而明朝时期会试的录取率,大概能在9%。

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,一个人参加院试——乡试——会试之后,最终金榜题名的录取率为0.036%。也就是说,平均一万个人参加院试,最终只有3.6个人可以顺利考中进士。

不得不感慨一句,在古代,想当公务员真的真的好难啊!!!

江苏省南京市江南贡院(中国科举博物馆):参加殿试的科举考生

你或者你认识的人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吗?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~

来源:豆瓣林歌、搜狐网、学习小助手、百度百科等

监制 | 徐娜 孔康康  主编 | 户明方  编辑丨李珍

关键词:
分享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8928号-48   联系邮箱:315 54 11 85 @ 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