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历史
马克思主
当前位置:
魔方格
>
历史
>
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
> 所有试题
以下是关于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”的所有试题:
高中历史
●
“朦朦胧胧张眼一瞧,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。这是什么?——原来是北..
高中历史
●
“朦朦胧胧张眼一瞧,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。这是什么?——原来是北..
高中历史
●
1923年《晨报》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,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..
高中历史
●
1943年蒋介石出版《中国之命运》。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“因为学..
高中历史
●
毛泽东说:“到了1920年夏天,在理论上,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,..
高中历史
●
以下是近来解密的《蒋介石日记》:1923年9月22日“下午看《马克思学说..
高中历史
●
“朦朦胧胧张眼一瞧,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。这是什么——原来是北..
高中历史
●
“他以敏锐的眼光,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..
高中历史
●
1922年创刊的《今日》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,对早..
高中历史
●
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,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。但最初..
高中历史
●
1919年l2月陈独秀在《实行民治的基础》中写道:“我们现在要实行民治..
高中历史
●
下列纲领与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是①中共“一大..
高中历史
●
“……古代以奴隶为财产的市民国家,中世纪以农奴为财产的封建诸侯..
高中历史
●
1933年7月《申报月刊》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。此次讨论共收..
高中历史
●
在《新青年》上指出“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,把这三大原理(注:指..
高中历史
●
“朦朦胧胧张眼一瞧,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。这是什么?——原来是北..
高中历史
●
李大钊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()A.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..
高中历史
●
1920年,陈独秀在《谈政治》一文中指出:“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..
高中历史
●
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,其中有一位被称“为中..
高中历史
●
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,..
高中历史
●
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:“1949年之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..
高中历史
●
1938年,艾思奇在《共产主义者与道德》一文中说道:“如果有人说共产..
高中历史
●
梁启超说:“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,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,不..
高中历史
●
“讲科学理性、讲自由、讲人权、讲法治、讲个人尊严,这些价值通..
高中历史
●
在近代有人曾说:“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,学派亦甚复杂。唯是说之..
高中历史
●
李大钊在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》中指出:1917年的俄国革命,是立于..
高中历史
●
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,改变了新文化运动..
高中历史
●
“北方吹来十月的风,惊醒我们苦兄弟。”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信息是..
高中历史
●
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,任何一种思想理..
高中历史
●
《东方杂志》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:“一年以来,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..
1
2
3
4
5
6
7
8
9
推荐试题
高中历史
●
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。材料一欧洲此间宗教冲突、民族屠杀,..
高中历史
●
在中国大地上,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
高中历史
●
第一个中文全译本《共产党宣言》出版的时间是A.1917年B.1918年C.1..
高中历史
●
五四运动后,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,先进的知识..
高中历史
●
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过多种选择,其中首先主张“走俄国人的..
高中历史
●
以下是1919~1921年《每周评论》和《新青年》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,..
高中历史
●
“问题”与“主义”之争要不要A.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B.多研究一些具体..
高中历史
●
五四爱国运动后,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,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[..
高中历史
●
五四运动后,在中国思想界形成的巨大潮流是[]A.民主共和 ..
高中历史
●
1920年,陈独秀在《谈政治》一文中明确宣布:“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..
©
魔方格
版权所有 www.mofangge.com